首页 » 术后变化 » 正文

分享也是自我治疗

医院义诊活动我参加过很多次了,可每次在后台等待的时候还会紧张,上台前心跳加速,手也跟着抖。

我也是普通人,内心没那么强大,站在台上如实和大家分享,我的内心非常纠结,有时候也想过退缩,想简单地讲几句就下去了。可当自己站在台上看到台下那些一双双真诚渴求的眼睛,那么多人都在关注着自己,忽然我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。如果我此刻坐在台下,我多希望台上的人能给如实分享一点有意义的经验,我也算没有白来。换位思考,我倒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了。

我们小耳朵患者是万分之五中的医院,是被上帝选中了的一批人。我们带着一只残缺的耳朵生存于人世间,小耳朵时刻提醒着我们,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,自己是不完美的,有残缺的。虽然不完美,但我们内心一样渴望被温暖,一样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,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,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爱,一样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然而在我们成长、求学、生活和工作中,小耳朵多多少少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阻碍,让我们原本平顺的生活变得坎坷波折起来。回首自己这么多年,为了活得跟周围人一样和平常人一样,这背后付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。在日常的小事琐事上,我时刻怀着一颗忐忑的心,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儿,让自己活得普通又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有什么不同。它虽然是一个耳部畸形,但却犹如一个千斤坠牢牢地压着你不能喘息,不能挺直腰杆,永远的卑微着、蜷缩着、时时刻刻地护着自己内心那份小小的脆弱与自尊。

站在台上,我也经常偷偷握起拳头给自己打气,我知道这个时候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。有时候紧张地忘了词,思路慌乱,我会深吸一口气停顿一下,让自己平静下来,给自己短暂的休息。台下的家长也看出了我的紧张,他们会自发鼓掌鼓励我。有了他们的理解和鼓励,我重新整理思路,再信心满满地坚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。

每次上台前我都会做足功课。记得第一次接到医院的邀请电话时,我嘴上答应着,可内心就很迷茫,不知道该分享什么。距离开会还有几天我写了分享草稿,期间不断地修修改改,感觉想说的很多,但又感觉没有说透。记得临去医院的那个周末,我陪表妹去香港参加考试,早上送表妹到考场后,我也没做过多的停留,就直接回到酒店一边等她一边背稿。酒店的对面就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,我拿出之前准备的草稿,一边远眺窗外美景,一边背着分享稿。终于把稿子背熟了,为了增加记忆,我又默写了两遍。

有了充足的准备,我信心满满地去参加医院的义诊活动。毕竟第一次上台,面对台下那么多参会家属,我虽然极力平复自己的紧张情绪,可第一次分享还是说得磕磕绊绊。对亏自己台下功夫做的比较足,基本把稿子上的内容都说到了。当我鞠躬准备下台时,台下爆发的掌声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。

有了第一次分享的经验,后来的分享就从容很多了。唯一不变的是每次分享前,我都会准备分享稿,我怕在台上太紧张忘词,辜负了远道而来求医的患者和家属。尤其是自己之前并没有参加过类似的线下活动,也没有这个机会与术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机会,我虽然遗憾,但知道了分享的意义。

每次分享完我都会复盘,根据上一场会议中家长们现场的反馈及时调整下一次的演讲方案,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分享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。同时也会在参会前一天和院方做好沟通,分析参会群体的需求和侧重点,分享他们可能会关注的东西。也许我分享的内容很肤浅,也不够专业,但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,都是我用心准备的内容,一如我的初心。(没说完呀)

分享,与其说是帮助别人,我觉得更多是在治愈自己。当把自己过去那些经历,不管好的坏的全部都讲出来的时候,那一刻你就真的迈过去了。当自己能够以第三人的视角,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过去,便会觉得自己曾经经历的痛苦都很微弱、很渺小了。

讲出来之后内心就轻松轻盈很多,仿若心里的这块大石头在逐渐的分崩离析、分裂、破碎,大石头变成小石子,小石子再变成沙,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逐渐被冲散了。


赞 (0)

本文共 0 个回复